[2024新版]綜合所得稅級距全圖解 上班族存股ETF配息節稅攻略

每年5月報稅起跑,平平都是上班族領固定薪水,但為什麼同事不用繳稅還可以退稅?

每年5月開始就是一年一度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但今年的免稅額、扣除額和課稅級距都有調高,對一般上班族或是存股族,領股息的稅金差在哪裡?可以怎麼節稅?這一集FQ我們就來深入研究這個問題

綜合所得稅三大基礎

我們每年要繳的個人綜合所得稅,是根據年所得總額扣除項目課稅級距這三大項所計算出來的結果

所得總額與所得淨額

所得總額就是常聽到的年收入,以一般上班族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最基本的12個月月薪再加上所有獎金,舉凡年終、三節和其它各類獎金都算在內。但一樣的年所得,每個人的收入來源結構不一樣,生活負擔和個人條件也不一樣,課稅的基礎當然就不會一樣。

所以在報稅的時候,就有各種可以扣除的項目,讓我們把這些成本扣掉之後,最後得到一個所得淨額,才是課徵所得稅的依據。換句話說,當每年報稅時可以適用的扣除項目越多、金額越高,最後要課稅的所得淨額就越少

六大特別扣除額

雖然扣除項目的種類很多,例如身心障礙、幼兒、長照等等,可是以一般單身+無小孩+無扶養的上班族來說,大部分會用到的基本款就是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特別扣除額這三大項,以下我們簡稱免標薪

這三項在2023年已經調高,下一次調整會在2025年,也就是2024申報2023年度所得仍然適用。免稅額從原本的8萬8調高4千到9萬2,標準扣除額調高到12.4萬,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所以目前的免標薪加起來是42.3萬,這個數字很重要,文章後面會一直出現。

課稅級距分五級

在台灣我們一共把年所得淨額分5個等級,請注意這裡講的是淨額不是總額喔,稅率從最低的5%、12%、20%、30%到最高的40%。以2023和2024申報的級距來看,5%的金額是56萬,超過56萬到126萬繳12%,依此類推,最高級距原本是453萬,但也調高到到472萬,2025年會再調高到498萬

所得與稅金負擔曲線

我們把剛剛今年免標薪課稅級距結合,用圖形畫出來看會更清楚。橫軸是所得總額,從0到200萬,然我們1年用13個月回推月薪,放在底下來對照,月薪3萬年所得就是接近40萬,5萬就是65萬,年薪200萬就大約是月薪15萬多,再往右邊年收超過200我們就先不管了,縱軸則是用最基本的免標薪單身無扶養試算出來要繳的稅金,這裡單位都是萬元。

從這裡可以看到第一個起點是年所得42.3萬,也就免標薪的加總,只要所得在這個數字以下,因為扣除之後的所得淨額都是0,所以乘以5%稅金也還是0,把42.3萬除以13個月是32,538元,那代表一般上班族月薪不到3萬2的人不用繳稅。但是當你的所得總額超過42.3萬就要開始繳稅了,假設年收60萬好了(紅色塊),這時候扣掉免標薪,剩下17.7萬就是你的所得淨額,落在5%的級距內,所得稅算出來就是8850元

可以看到黃色塊的斜率是完全相同的,因為這段56萬的範圍內都是繳5%,直到你的年收達到98.3萬會出現第一個轉折,也就是恭喜你升級了,這時候你的月薪已經達到7萬多接近8萬,必須要對稅收做出更多貢獻,所以超過98.3萬的部分就要從5%變成12%,第二段藍色塊的斜率開始變陡了。

百萬年收要繳多少稅?

以一個年收百萬的上班族來說,100萬扣掉42.3萬剩下57.7萬,其中56萬的部分繳5%等於2萬8,1.7萬的部分繳12%=2040,合計要繳的稅金就是3萬零40元。

另外一種算法是直接把所得淨額57.7萬,先全部乘以12%得到69,240,再去扣掉前面56萬多算7%的部分,也就是39,200,最後一樣會得到30,040的結果,途中綠色字的39200就是我們常在所以級距表上看到的累進差額,是一個方便快速計算的數字,不用一級一級乘完再加。

月薪多少要繳20%?

從98.3萬開始,中間70萬的額度都是繳12%,一直到168.3萬會出現第二個轉折,恭喜又要升級了,這個時候你的月薪已經來到差不多13、14萬這麼高,要開始繳20%的所得稅。直接往左邊對照縱軸來看,稅金大約落在11萬左右,如果再往上推高到年收200萬,用剛剛累進差額的算法,今年要繳的稅金就是17萬5400。

如果你是這種年薪200萬的上班族,等於是每增加1千塊所得就有200塊是稅金將來要繳回給國家,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加薪打八折,那再上去領30%、40%那種就更可怕了。

節稅策略1:勞退自提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FQ56會說,所得級距越高的上班族,勞退自提的節稅效益越高,因為你等於是把現在的所得攤提到未來,用退休後的優惠級距來算,來同時達到儲蓄和節稅的效果。

但勞退自提的缺點是要鎖到接近退休年齡才能領,完全沒辦法動用,而且自提最多也只能6%,要多存也不行,對剛出社會的小資上班族來說,月薪都不夠用了,還要每個月從薪水扣掉6%真的是有點壓力山大啦

勞退自提參考影片

節稅策略2:存股存ETF領息

如果你不考慮自提,希望保留資金運用的彈性,另外一個可以節稅的方法,就是買股票或ETF,尤其是所得級距5%以下的更適合,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台股的股利,不管是配現金或是配股票,都有自帶8.5%的可抵減稅額(公司配股票以面額計算所得)。每個申報戶每年有最高8萬的額度可以抵減,詳細的原理可以看FQ14FQ64

股利節稅效益

一樣都是上班族,有沒有領股利所得稅會差到多少,我們這次直接用案例來算大家看。假設派可、柴、鼠都是30歲單身上班族無扶養,報稅的時候都選擇標準扣除額加股利合併計稅,這個是前提先定義清楚。

試算1:總所得相同

我們三個的年總所得都是70萬,但結構稍微有一點不一樣,柴和鼠雖然薪水比派可低,但有一部份的所得,是來自股票和ETF的股利,分別是柴10萬鼠20萬,加總起來都是70萬。這時候扣除基本的免標薪之後,所得淨額都剩下27.7萬,落在5%的級距內,所以應納稅額(A)就是13850,三個人都一樣,到這裡沒問題吧。

但接下來買股票ETF的優勢開始出現了,因為柴的所得當中,有10萬來自股利,享有8.5%也就是8500元的可抵減稅額(B),可以拿去直接和(A)相減,扣除之後實際要繳的稅金只剩下5350。

鼠的股利收入更多,可以抵減1萬7,扣除之後變成負的3,150,代表鼠今年不但不用繳稅,還可以退稅3150元。派可、柴、鼠三個上班族同樣都是70萬的年所得,但有存股領股利的鼠,比派可少負擔1萬7千元的稅金,這就是股利自帶的節稅效益。

注意:可抵減稅額是最後再扣

這裡要注意股利的8.5%可抵減檢稅額,和一開始介紹的那一堆扣除額是不一樣的。扣除額是扣在原始所得,但可抵減稅額是直接扣在應納稅額,所以實際要繳的稅金是(A)減(B),這就類似結帳金額再折抵的意思。

而且扣除額頂多就是讓你扣到淨額為0不用繳稅,但是可抵減稅額大於應繳稅額的時候,金額可以是負的,代表不用繳稅反而還可以退稅,像是剛剛鼠的情況。

試算2:薪資所得相同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舉例,完全一樣的基本條件,但這次變成三個人的薪資所得都是70萬,而柴和鼠除了固定的薪水之外,又因為參加除息分別領到10萬和20萬的股利。

這時候所得總額加上去分別是70萬、80萬和90萬,接著一樣扣除免標薪42.3萬之後,所得淨額分別剩下27.7、37.7和47.7,還是落在5%的級距內,算出來的應納稅額分別是13850、18850和23850。但因為柴和鼠的股利有8.5%的可抵減稅額,分別是8500和17000,(A)減(B)之後變成13850、10350和6850

收入最高反而繳稅最低

到這裡看到有趣的地方了嗎?三個人當中年收入最高的鼠,照理來講應該要繳比較多稅金,原本是23850比派可的13850要多繳1萬塊。但因為鼠多出來的20萬收入是來自股利,額外獲得1萬7的抵減,最後扣下來,實際要繳的稅金只有派可的一半不到,這就是有股利沒股利的差異!

減項與加項

在前面這二種試算當中,派可柴鼠的所得級距都落在5%,代表每增加100元的所得,未來都要繳5元的所得稅。而因為股利有自帶8.5%的抵減,代表增加的這100元如果是來自股利,最後可以扣除8.5元的稅金,這個時候減項大於加項,相抵之後變成每增加100元的股利所得,還多出3.5元可以扣在其他地方。

那代表存股族藉由股利所得合併計稅的優勢,同步減少了薪資所得的稅額,所以柴鼠雖然收入比派可高,但綜所稅卻反而比派可少。所以大家一樣都是辛苦的上班族,懂不懂節稅是不是就差很多。

不過剛剛這個節稅優勢的前提是減項大於加項,如果當三個人的所得級距,都提高到12%的時候,但抵減還是固定的8.5%,這個時候把股利併入綜所稅,就會變成加項大於減項,增加的股利需要多負擔12%-8.5%=3.5%,股利的節稅優勢就會開始降低。

試算3:高所得族群

而如果是20%以上的高所得族群就更明顯了,我們再試算第三種情況。假設我們都是年薪200萬的上班族,這時候每增加10萬元的股利所得,在扣除自帶的8500元之後,還是要多負擔11500元的稅金,因為我們的所得級距都是20%,多領股息就真的要多繳稅了。

高所得領息節稅方法1:棄權棄息

這時候柴和鼠有二種節稅方法,第一種就是直接棄權棄息,也就是在除息前先賣掉,除完息再買回來,把股利轉成免稅的資本利得

不過因為10萬元股利以殖利率5%回推,股票市值大約是200萬,假設手續費六折加上證交稅,先賣再買大約要耗費0.1425%×2×0.6+0.3%=0.471%,也就是這一出一進要耗損掉9420元的成本,算起來好像不參加比較有利。

棄權息的風險

但也不要忽略棄權息還要多承擔價位波動的風險,要是除息當天一開盤就部分填息甚至完全填息,沒有平盤價給你買,那等於是多花手續費又少了股息。

所以棄權息的操作其實已經帶有價差操作的技術在內,也需要特別花時間在除息日前後去盯盤下單。而且如果你持有五檔股票,除息日都在不同天,這個先買後賣的動作就要重複五次,這些額外的注意力成本都要一起評估進去。

ETF比股票更具優勢

而同樣要評估是否棄息,ETF又多了一項先天優勢是證交稅只有0.1%,債券型ETF甚至免證交稅,先賣再買的成本可以再下降到0.271%。一樣200萬的部位,交易成本只有5420,對比級距20%的人,不參加除息可以省下超過一半的稅費。

但對於課稅級距不到12%的投資人,即便加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仍然是參加除息較為有利。不過還是要提醒,不管是股票或ETF,參加除權息沒有保證填權息的喔,還是會有貼息的風險,這個是最基本一定要知道的。不過對高級距的人來說,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買不配息的股票或ETF,就沒有那些配息要不要計稅的問題了

高所得領息節稅方法2:海外所得額度

而如果你還是需要持續的現金流,另外一種就是轉成海外配息,因為每個申報戶每年都有100萬海外所得免稅免申報的額度,這個我們在FQ75債券ETF那一集有介紹過。其實不只債券,包含KY股的配息也是屬於海外所得,同樣算在這個100萬的免稅額度裡面,而且海外配息還不用扣二代健保

從最源頭的扣除項目和課稅級距,還有不同所得級距的族群,以及勞退自提和存股領息節稅的優缺點、以及適合的節稅方法,希望可以幫助你在每年5月報稅的時候,去規劃適合自己的節稅節費策略。合法的工具都在哪裡,要不要善用就各憑本事了

觀看影片

上班族節稅攻略
柴鼠兄弟
柴鼠兄弟

YouTuber柴鼠兄弟

文章: 30

1 則留言

  1. 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柴鼠,我是大部分資金買ETF存股,外加小部分資金作中短期價差的,可是最近我將存股的ETF透過國泰出借,賺取更多的息,股東除權息都不拿回來,配息會有權益補償,那些配息是不是不能算在股利及盈餘可扣除額?雖然我所得就算加上去那些息,也不用繳誰,但是我好像也不能退稅是吧!
    另外我想問一下雙薪雙子女家庭所得稅的稅項,跟幫未成年子女開立證券交易戶幫他們操作與將他們資金放在我這邊操作是否有差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